【每日一習話·遠山的回響】老區在全國建小康的征程中 要同步前進
——2016年2月2日,習近平在江西井岡山考察時的講話
編者按
村莊中,汗水滴下種子發芽
遠山里,忘我耕耘,希望在茁壯
千年脫貧夢想
百年躬身耕耘
振聾發聵的決戰號角
遠山陣陣回響,譜寫全民一心的戰歌……
值此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際,央廣網特別推出系列報道《遠山的回響》,譜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,揭開獻禮建黨一百周年的序幕!
傍晚時分,天邊的云朵顯現出一天中最美的色彩,江西省井岡山市茅坪鎮馬源村村民袁幫華從自家三層小樓內走出。
連日多雨,門口路邊一排整齊的樹苗也吸飽了水,開始猛長。
這些樹苗,原本是他栽在離家不遠的茅坪河邊的。
當時的情景,袁幫華依然記憶猶新——
河道長滿了雜草,旁邊一片荒蕪的紅薯地,小孩進去瞬間就會被“淹沒”在荒草中。下大雨的時候,河里的水會漫上來,紅薯地變爛泥潭。
從深圳打工回來后,家鄉多年來“一成不變”的樣子讓他非常著急。
外面的世界日新月異,
這個自己從小生活的村莊
何時才能變得富裕美麗?
也就是在那時,袁幫華沒事就去河道邊割荒草,還購買樹苗種在了旁邊。直到2016年村內開始環境整治,這些樹苗才被移植到了自家門口。
如今,紅薯地鋪上石子變成了廣場,河道邊砌上了石頭,水流清澈,流過代表了馬源村歷史的“紅軍橋”,和見證當地脫貧成果的“趣味橋”。
馬源村村黨支部書記魏成芳從2005年起就在村委會工作,中等身材、衣著樸素的他是個沒有大學文憑的“土專家”,村里一草一木的故事都能信手拈來,只有與外地參觀者交談時流暢的普通話,才讓人覺得這名干部“不太一樣”。
面對游客,魏成芳總要講講“紅軍橋”,和1927年毛澤東上井岡山受到“馬源女婿”袁文才歡迎,并在茅坪安家的故事。
建于2017年馬源村脫貧那年,供游客嬉戲游樂的“趣味橋”,如今也變成了孩子們玩耍的天地,以及老人在古樟掩映下聊天的場所。
圖為兒童在馬源村“趣味橋”上游玩(央廣網記者 王子衿 攝)
2019年,馬源村入選了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,并獲評江西省4A級鄉村旅游點。魏成芳和袁幫華之間的“糾葛”,也和這個村莊的變化息息相關。
驗收前一天,“老袁”的房子才拆掉
老房子被拆的那天下午,
袁幫華的妻子有事不在家。
回來看到眼前景象,
氣頭上的她和袁幫華吵了很久,
覺得丈夫被村里干部騙了。
地處黃洋界腳下的馬源村,有很多紅色的元素——
隨處可見的紅燈籠,基本每家都種、每頓飯必有的紅辣椒,“紅軍橋”“紅四軍小道”等遺存,即便受疫情影響人數有所減少,每日仍絡繹不絕,前來尋訪紅色足跡的游客……
圖為身著紅軍服前來馬源村的游客(央廣網記者 王子衿 攝)
紅色為菜肴增香,也讓當地村民的生活更有滋有味。
依托當地打造的研學基地,有接待條件的村民每家都開起了民宿,袁幫華就是其中之一。倘若客滿,可容納42人的民宿將為這個家庭帶來日均超1000元的收入,這也是在外打工所不能比的。
一切得益于馬源村近年來搞的秀美鄉村建設。
生于斯長于斯,魏成芳對家鄉的景色和紅色文化非常自豪。
不過,
“再好的風景,
也要有人來才行”。
要建設秀美鄉村,
發展紅色旅游,
拆違拆臨是一項必須要做的工作。
房子亂七八糟、
養豬養牛的棚子一堆、
露天廁所味道難聞……
袁幫華也知道,
想要真正讓家鄉吃上“旅游飯”,
這些肯定都要有所改變。
不過,道理都懂,
顧慮也重重。
從出生起就住著的九間房,如今說拆就拆,如果只是魏成芳一拍腦門的想法,這陣“風”刮過,自己沒了老房子怎么辦?家里的柴火、農具又要放哪?
“我的柴火放你家里嗎?
你家里不拆,
為什么拆我的?”
老房子拆遷整治,袁幫華和妻子起初舍不得,妻子反對尤甚,甚至和魏成芳紅過臉。
“老袁你出門在外,
思想觀念更新地快,
我跟你聊聊,
你能不能配合一下工作?”
對于魏成芳來說,“聊聊”是打消村民顧慮的“武器”之一。只要有足夠的耐心,將自己所做的一整套長遠規劃告訴大家,讓他們知道打造一個美麗衛生的環境,讓游客來了更舒心,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,大家都會支持村里的工作。
前后去了七八次,耗時一周后,魏成芳終于做通了袁幫華的思想工作,在鄉村旅游點檢查的前一天下午,才完成了拆遷工作。
圖為馬源村進行老房拆遷時的情景(央廣網發 魏成芳供圖)
“村里做規劃一定要謹慎,
想好長期規劃
并確定切實可行后再做。”
“萬事開頭難,
但如果把工作實實在在做好了,
老百姓還是能理解。”
為此,魏成芳還走遍了江西省幾乎所有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較好的村莊,最終設計好了馬源村現有的規劃。
如今,新修的房子專門留出地方堆放柴火,袁幫華也已經不再外出打工,在家門口吃上了“旅游飯”,夫妻二人從心底里對魏成芳這個“后輩”充滿敬意。
“以前我的心這么小,他們鼓勵我,我的心就有那么大”
和袁幫華不同,村民雷光明更希望時間能夠按下“兩倍速”,早點住進還在修建中的新房子。
蓮蓬采摘已經過了大半,葉子開始枯黃,池塘成為了鴨子們的游樂場,雷光明也可以稍微松一口氣。
回憶過往,他需要喝口茶才能平復心情。剛泡好的茶色澤金黃,口感清涼芳香,這是他和妻子今年從山上采摘的野生新茶。
圖為馬源村內蓮蓬大部分已采摘完,鴨子在池塘中游過(央廣網記者 王子衿 攝)
“山上”曾是雷光明的收入來源和住處所在。
7歲父母離婚后,雷光明和妹妹跟隨父親生活。由于家境貧寒,酷愛讀書的雷光明只上到二年級就不得不輟學。
2015年之前,雷光明家種的稻谷只能維持溫飽,冬天去山里挖冬筍,一天能掙10塊錢就是很好的收入,一年所有收入加起來不超過1萬元,山中矮矮的兩間平房是一家人唯一的住所。
雪上加霜的是,雷光明的妻子患了糖尿病,需要長期看病吃藥,女兒和兒子上學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。2015年,雷光明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。
大概是覺得生活無望,雷光明曾經過了一段“混沌”的日子。因為一點小事和村里人吵架,不愿意通過勞動去賺錢。因為村里救助貧困戶時沒給自己發錢發物,他還曾找到魏成芳要“討個說法”。
村里紅色旅游發展后,有接待條件的村民通過發展民宿增收了,像雷光明這樣沒有接待能力的該如何脫貧?如何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?脫貧之后怎么能長期不返貧?魏成芳有點發愁。
馬源村有11個村民小組19個自然村,
全村耕地面積980畝,
林地面積7800畝。
山清水秀,
炊煙裊裊,
任誰看,
這里都是一幅世外桃源的怡然景象。
不過魏成芳覺得,對于生活在其中的“老表”們來說,如果還要為生計發愁,再好的景色也無暇欣賞。
只有抓住“產業是根”這個關鍵,借勢已經發展起來的紅色旅游,聚焦發展富民產業,才能真正把脫貧后的日子過紅火。
最終,依托馬源村的研學基地和鄉村旅游建設,返鄉創業、來村投資、來村旅游的人越來越多,也帶動了太空蓮、黃桃、獼猴桃種植等一批富民產業的相繼培育,馬源村的每一戶農戶都在產業鏈中獲得收益。
雷光明就通過種植太空蓮看到了希望,日子也有了盼頭。
“我今天給你1000,
你就用了這些,
也不去搞點東西,
國家再救濟你也是沒用的。”
“別人的孩子也要上學,
也有父母要養,
他們為什么要幫你?
那是因為你一開始會有困難,
要幫助你們自己發展起來。”
魏成芳隔一段時間就要跟村里貧困戶“聊聊”的話顯然也在雷光明身上起了作用。
蓮子好吃,蓮蓬卻不好摘。雷光明早早起床,穿上防水褲和長袖外套,再戴上手套,清晨五六點便騎上摩托車去田里,下地后就不見蹤影,只能看到比人高的葉子微微晃動。
“采蓮南塘秋”的浪漫他不懂,
只知道如果不小心,
梗上的刺便會劃破皮膚。
趁著日頭還不太大,
要趕緊摘好蓮蓬,
晚了口感就不好,
也不容易脫殼。
雷光明種了10畝太空蓮,其中8畝的蓮蓬在距離馬源村32公里的黃洋界景區賣,剩下2畝則留在村里,供游客采摘或購買。滿滿一碗蓮子10塊錢,重約8兩,需要剝7或8個蓮蓬,雷光明和妻子堅決不用袋子封口,以便讓游客買到最實惠的蓮子。
售賣蓮子之外,雷光明還有個護林員的公益崗位,一年能有一萬余元的報酬。加上妻子在村里做保潔的收入,除了建新房還剩下的一點債務,雷光明終于覺得自己肩上擔子輕了很多。
“以前我的心這么小,
他們鼓勵我,
我的心就有那么大。”
這個只上了小學二年級的漢子,頭發已經發白,說話仍然透著點文藝。
圖為馬源村景色(央廣網記者 王子衿 攝 )
2017年2月,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井岡山脫貧退出,實現在全國率先脫貧“摘帽”。
魏成芳編的順口溜里那個“田不多,山不富,走的是泥巴路,住的是土坯房,村民一年到頭轉,生活還是跟不上”的馬源村,正在成為過去。
2019年,馬源村共接待學員2萬余人,接待戶戶均增收近3萬元、村集體收益超6萬元。即便受疫情影響游客與往年相比有所減少,這里基本每天都仍有研學或旅游的人前來。
眼下正是農忙時節,村里人大多早出晚歸,只有夜晚九點多摩托車、農用車經過的聲音,和主人回家時狗的叫聲,才會打破村莊的寧靜。
倘若在閑時,村民會在如今鋪上石子變成廣場的“紅薯地”散步、健身。對面山腳下,“紅色最紅,綠色最綠,脫貧最好,高質量發展”的字眼引人注目。
圖為魏成芳在工作之余參加馬源村志愿服務工作(央廣網發 魏成芳供圖)
魏成芳這個“資深”村干部,依然很忙。
走在路上看到小石子,會下意識踢到路邊;綠化帶內植物長勢不好,要安排人看看是否需要噴灑農藥;看到八角樓景區外的花壇不錯,會惦記著在馬源村也裝一個類似的設施……
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村里過夜,魏成芳還計劃著增加體驗類的內容,讓客人可以“走一段紅軍路,吃一頓紅軍飯,聽一段紅軍故事,唱一首紅軍歌,晚上看一部紅色電影,開一場篝火晚會。”
袁幫華舍不得離開家鄉,加入了村里的治安大隊,讓游客來村里居住、旅游都能安全放心,還計劃著明年在自己的民宿中加入康養項目,推廣中醫文化。
雷光明準備明年改種20畝經濟效益更高的鐵蓮子,兒子畢業后如果愿意就送他去當兵,為國家作點貢獻。
心里的讀書夢依然還在。
空閑的時候,雷光明還會在一個軟皮筆記本上認真寫寫字。有時候是諸如“告別了年少,酸甜苦辣全嘗到,慢慢變老!”等隨想,有時候是看江西本省新聞后做的摘要。
女兒馬上要大學畢業,也算以另一種形式補上了他曾經的缺憾。
往期回顧↓
來源: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
總監制:張軍 于鋒
總策劃:伍剛 張春梅
策劃:趙凈 龍明潔 李雪南 關宇玲
記者:王子衿 胡斐
設計:牟嘉 韓碩
編輯:朱虹